时代浪潮下的数智化抉择 在医疗产业智慧化转型与新科研范式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作 […]

时代浪潮下的数智化抉择

在医疗产业智慧化转型与新科研范式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积极投身数智化建设,以 “降低科研门槛,减轻科研负担,加速科研进程” 为核心目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数字化发展之路,其中低代码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力量。

资源重构:夯实数字化科研基石

临床科研正经历着算法驱动下 “数据、算法、算力” 三位一体的计算方式变革。面对这一变革,同济医院深知科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尤其是临床医生,他们大多缺乏代码和工程基础,却在科研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为帮助科研人员更高效地投入研究,同济医院从资源供给和工具赋能两方面入手,低代码技术在工具赋能层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在资源供给方面,同济医院优化研究资源分配机制。在数据服务上,过去研究人员获取获批影像数据需携带设备自行往返下载,如今数据直接存储到个人可用的特定文件夹中,形成全链路服务,且通过权限管理和 IP 限制实现数据安全保障。同时,未来还将接入更多元数据源,拓展数据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在算力服务上,算力资源由平台统一纳管,通过创新的 “算力代币机制” 分发,与课题经费挂钩,实现 “以用为本”,有效解决了资源调度难题。

低代码赋能:解锁科研工具新篇

而低代码技术的引入,更是为科研工具赋能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济医院打造适配性更强的工具支持体系,在环境配置上,提供即开即用的分析环境,内置丰富工具包和分析框架,让临床医生摆脱繁琐的环境搭建工作。在分析建模范式上,提供了交互式与低代码拖拽式双建模范式。有编程或统计学基础的临床医生可通过拖拉拽组件搭建分析流程;完全没有基础的临床医生也能直接使用他人封装好的分析模板,仅需替换数据或修改参数,就能实现快速分析与临床验证。此外,通过将代码片段、算法、模型等 “仓库化”,研究者可以将阶段性成果封装为 “模板” 分享给他人,极大地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共享与复用。

智能管理:优化科研项目流程

低代码技术不仅助力科研工具的创新,还在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同济医院借助可视化项目看板,实现了不同层级的高效管理。院级管理层能直观统筹各科室课题进展,搭建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团队核心层可将复杂课题拆解为子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一线研究人员能通过看板明确分工并提交成果,实现团队内的高效同步。

加速转化:释放科研成果价值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低代码技术也功不可没。平台通过多种存储管理体系承载整合科研过程中的各类要素与文件成果,构建科研人员的 “资源库”。同时,针对临床研究成果易闲置的问题,平台提供模型自动部署能力,研究人员开发的模型可便捷发布为网页应用,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医院还建设门户展示成果,促进与外部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对外影响力。

除此之外,同济医院肩负着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培育交叉型医学人才和强化临床医生科研实力的双重任务,基于低代码技术应用的平台,医院制定了全面系统的人才分层培养计划,面向不同群体设置了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与目标。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医院将构建起稳定的人才储备池,形成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同济医院在数字化建设中对低代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科研工具的优化到科研项目管理与成果转化,再到人才培养,全方位推动了医院的数字化发展,为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也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