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日期:2024年5月13日

最近与很多朋友聊天,了解到很多软件公司都在自研低代码平台,投入了很长的周期和成本,不过很多部分公司在研究两三年 […]

最近与很多朋友聊天,了解到很多软件公司都在自研低代码平台,投入了很长的周期和成本,不过很多部分公司在研究两三年的时候,进入了瓶颈期,比如低代码性能无法突破,功能不全无法满足开发需求,底层平台能力太弱无法支持新的开发功能等等,无法再向上突破,最终选择放弃,很是可惜。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瓶颈期是最迷茫的,不知道自己的低代码平台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当初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纠结,最终我们决定推倒重来,根据发现的问题重新全面规划,才度过这个阶段。既然历程这么艰辛,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软件公司是否需要自研低代码平台,重新造轮子。我们可以从必要性、技术性以及专业性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考量。

必要性:量体裁衣,而非盲目跟风

首先,是否自研低代码平台的决策应紧密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展开。如果低代码平台并非公司利润的直接来源,仅作为提升内部效率、辅助核心业务的工具,那么,盲目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研无疑是不明智的。正如农民种地无需自制拖拉机,法国巴铁的环月卫星只需要乘坐中国的神舟六号飞船即可到达环月轨道,软件公司在非核心业务领域也应聚焦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流程,而非从零开始自建平台。在当前追求“轻资产”运营的经济环境下,合理外包,利用外部服务商的力量,不仅能够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还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保持公司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技术性:成本与风险的权衡

从技术层面讲,低代码平台的研发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一支具备深厚技术底蕴的开发团队,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持续的维护。在平台真正成熟之前,这些资源的投入几乎无法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这对于非专业低代码平台提供商来说,无疑是一场漫长的赌博。此外,低代码平台的开发涉及复杂的架构设计、安全性考量以及用户体验优化,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延期或失败。因此,除非低代码平台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否则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主营业务的深化和创新上,或许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专业性:专注所长,成就卓越

在专业性上,自研低代码平台往往难以与市面上久经考验的专业平台媲美。专业的低代码平台供应商通过长期的市场检验和技术迭代,已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用户反馈,其平台的专业性与功能性更为完善。相比之下,自研平台在初期可能面临功能不全、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在同行竞争中形成明显优势。正如发射卫星虽需自研神舟飞船般的尖端技术,但若仅为科研目的,借用成熟的运载工具同样可以达成目标。软件公司应当聚焦于自身擅长的领域,通过与专业低代码平台的合作,实现技术的高效利用,而非分散精力在非核心能力的构建上。

软件公司是否自研低代码平台,应当基于对公司现状的深刻理解与未来战略的精准定位。在非核心业务场景下,借助外部力量,选择成熟可靠的低代码平台,既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与成本,又能迅速提升业务响应速度。而对于那些以低代码平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应当不遗余力地投入研发,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在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上,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方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