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2 按技术架构分类

技术架构是低代码平台的"发动机",决定了其构建应用的底层逻辑和主要能力。以下是五种主流的架构类型:


1. 表单驱动型

这是最为普遍和入门级的低代码架构类型,尤其多见于零代码平台。

  • 核心理念:以表单为基本构建单元。应用开发的过程主要围绕设计和关联一系列表单展开。
  • 工作原理
    1. 表单设计:通过拖拽字段(如文本框、下拉列表、日期选择器)来设计数据收集界面。
    2. 流程配置:为表单配置简单的提交、审批或通知流程。
    3. 视图展示:将表单数据以列表、看板、日历或统计图表等形式展示。
  • 典型特征
    • 数据为核心:整个应用紧密围绕数据的增、删、改、查构建。
    • 逻辑简单:通常支持基于表单字段的简单业务规则,如字段显隐、必填校验。
    • 快速交付:对于数据采集和轻量级流程类应用,构建速度极快。
  • 优势
    • 学习成本极低,业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手。
    • 在构建OA审批、客户信息管理、问卷调查等应用时效率非常高。
  • 局限性
    • 开发能力受限,难以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和计算。
    • 后端能力薄弱,通常依赖于固定的数据模型和接口。
    • 难以构建复杂的、多环节交互的用户界面。
  • 代表产品:简道云、明道云、轻流。

2. 模型驱动型

这是一种更为强大和严谨的架构,常见于企业级低代码平台。

  • 核心理念:以数据模型和业务逻辑模型为出发点。先定义"是什么"(数据),再定义"怎么做"(逻辑),最后自动或半自动生成应用界面。
  • 工作原理
    1. 数据模型设计:可视化地定义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2. 业务逻辑建模:通过可视化的规则引擎、状态机或逻辑流程图来定义复杂的业务逻辑,而不仅仅是界面逻辑。
    3. UI自动生成:平台根据数据模型和逻辑模型,自动生成相应的CRUD(增删改查)界面,开发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调整。
  • 典型特征
    • 抽象层次高:关注业务实体和规则,而非界面细节。
    • 架构严谨:生成的应用拥有清晰的前后端分离架构。
    • 可扩展性强:通常提供API接口和自定义代码扩展能力。
  • 优势
    • 能够构建复杂、数据密集型的企业级应用(如ERP、CRM核心模块)。
    • 保证了数据结构和业务规则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应用更易于维护和迭代。
  • 局限性
    • 学习曲线相对表单驱动型更陡峭,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 对于简单的、一次性应用,可能显得"杀鸡用牛刀"。
  • 代表产品:奥哲氚云、ClickPaaS、OutSystems。

3. 工作流驱动型

这类平台专精于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与管理,将流程作为应用的核心骨架。

  • 核心理念:以业务流程和审批流为中心。应用被视为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节点和任务。
  • 工作原理
    1. 流程设计:使用BPMN(业务流程模型与标记)或类似的可视化工具绘制流程图,定义节点、审批人、条件分支、自动任务等。
    2. 表单与集成:为每个流程节点绑定对应的表单或集成接口,以完成任务或获取数据。
    3. 流程引擎:强大的流程引擎负责驱动流程的运转、任务分发、状态跟踪和超时处理。
  • 典型特征
    • 流程优先:所有功能都围绕流程的发起、流转和结束展开。
    • 状态管理:强大的流程状态和任务状态管理能力。
    • 集成能力强:擅长调用外部系统的API来完成流程中的自动化任务。
  • 优势
    • 在审批、工单处理、制造业工序管理等场景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 能够清晰、直观地管理和优化企业核心业务流程。
  • 局限性
    • 对于非流程主导的、以数据分析和复杂交互为主的应用支持较弱。
    • 应用的整体架构可能被流程"绑架",不够灵活。
  • 代表产品:炎黄盈动AWS、K2。

4. 研发驱动型

这是最接近传统开发的高端低代码平台,旨在提升专业开发者的效率,而非取代他们。

  • 核心理念:将低代码的可视化组装与全代码开发深度结合,为开发者提供"最佳实践"的脚手架和可完全控制的扩展能力。
  • 工作原理
    1. 可视化搭建:开发者使用平台提供的高阶组件和模板快速搭建应用主体框架和标准功能。
    2. 源码输出与混合开发:平台可以生成标准、可读的前后端源码(如Vue、Java),开发者可以在任何环节介入,编写自定义代码来实现复杂逻辑或深度定制。
    3. 双向同步:支持低代码配置与手写代码之间的双向同步,避免平台锁定。
  • 典型特征
    • 开发者导向:目标用户是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
    • 技术栈开放:生成或使用主流技术栈,保证技术可控性。
    • 能力无边界:理论上可以通过代码实现任何功能,不受平台可视化能力限制。
  • 优势
    • 兼顾了开发效率和技术灵活性,适合复杂核心系统的开发。
    • 消除了厂商锁定风险,企业完全掌握代码资产。
    • 能够满足严格的性能、安全和集成需求。
  • 局限性
    • 对使用者要求高,必须是有经验的开发者。
    • 如果大量功能依赖编码,效率提升效果会打折扣。
  • 代表产品:星云低代码(核心优势之一)、网易CodeWave、iVX。

5. 混合驱动型

这是目前主流高端平台的发展趋势,它不再局限于单一架构,而是博采众长。

  • 核心理念:融合多种驱动模型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最合适的构建方式。
  • 工作原理:一个混合驱动型平台可能同时具备:
    • 强大的模型驱动核心,用于构建应用的数据骨架和复杂逻辑。
    • 灵活的表单驱动功能,用于快速构建数据录入和展示界面。
    • 成熟的工作流引擎,用于处理各类审批和业务流程。
    • 开放的研发驱动能力,允许专业开发者通过代码进行深度扩展和集成。
  • 典型特征
    • 全面性:能够覆盖从简单应用到复杂核心系统的广泛开发需求。
    • 灵活性:为不同技能水平的用户(业务人员、实施顾问、专业开发者)提供了相应的工具。
  • 优势
    • 适用性最广,能够应对企业内多样化的数字化需求。
    • 有助于统一技术栈,减少不同工具带来的集成和维护成本。
  • 局限性
    • 平台通常非常庞大和复杂,学习和掌握全部功能需要时间。
  • 代表产品:星云低代码是此类的杰出代表。它完美融合了:
    • 模型驱动的全栈可视化开发能力(前后端逻辑、数据模型)。
    • 研发驱动的源码输出、混合开发和无限扩展能力。
    • 对其他系统(如AI平台Dify)强大的集成驱动能力,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中间件模式"的混合驱动平台。

总结对比

下表清晰地对比了五种技术架构类型的核心差异:

架构类型核心构建单元目标用户适用场景扩展性技术门槛
表单驱动型表单字段业务人员数据采集、简单审批
模型驱动型数据模型专业开发者企业级核心系统中高
工作流驱动型流程节点流程专员业务流程自动化中等中等
研发驱动型可视化组件+代码高级开发者复杂定制化系统极强
混合驱动型多种模型融合各类用户企业全域数字化极强中高

结论:

理解这些技术架构分类,有助于企业在选型时超越营销话术,直击平台本质。表单驱动型和工作流驱动型适合解决特定领域的轻量级问题;模型驱动型适用于构建严谨的核心业务系统;研发驱动型为技术团队提供了效率与控制的平衡;而混合驱动型(如星云低代码)则代表了平台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方向,能够作为企业数字化的统一底座,满足多样化、演进性的需求,从而选择最符合自身业务复杂度、技术团队能力和长期发展需求的低代码平台。